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信息
案主姓名:小欣(化名);性别: 女 ;年龄: 14 岁 ;贫困类型:
(二)背景介绍(详细描述身体健康、家庭人员、心理动态、经济收支等情况)
小欣家住青龙街道昭青路社区,和爸爸、妈妈、弟弟一起居住,爸爸做运输工作,妈妈在成都市应急管理局上班,妈妈有点专制,爸爸性格比较直,偶尔会打骂式教育。小欣表述:6岁时,爸妈把她放在幺奶家,让她有被抛弃的感觉,爸爸有时候会有打骂的教育方式。小欣性格内向、敏感多疑,班上朋友较少,学习情况较差,爱好画画。小欣小学六年级时候看到过别人的自伤行为,当时觉得很惊讶很疑惑,自己在六年级的暑假开始有自伤行为,2023年9月,有自杀意念,表达自己想过要跳楼,四一六医院诊断为抑郁状态,服用舍曲林抗抑郁药物,家长未能保管药物按时给孩子吃,孩子有时没有吃,给同学传递纸条“以后不能陪着你了,祝福你学业有成,抑郁症不好恢复,你不必担心,我有的时候会不吃药,但我可以忍受”,跟同学表达过上过自己家的楼顶。因小欣心理及情绪问题,学校建议在家修养调整,小欣妈妈找到社区,社区将情况反映给社工站,社工站介入并接案。
二、问题分析
(一)问题表现
小欣有自杀意念及自伤行为,对时候被爸爸妈妈寄养亲戚家经历感觉被抛弃的认知偏差,脱离学校在家导致社会化进程被打断。
(二)需求分析
1、生命安全保障需求。小欣自伤行为及自杀意念需要引导家长深度关注及陪伴,来保障小欣的生命安全。
2、心理情绪安抚需求。小欣因幼时有被寄养经历,在潜意识留下了创伤,认知偏差导致的不良情绪需要安抚及化解。
3、社会化进程延续需求。小欣脱离学校,在家休养,社会化进程被打断,需要创造多样化的社会融入机会,延续社会化进程。
三、理论支持(描述理论并分析该理论下案主的情况)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个体对人对事的看法和态度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小欣因为幼时有被寄养经历,在潜意识留下了创伤,社工需要对小欣和父母心理进行心理疏导,化解当年的矛盾,矫正认知偏差,建立小欣的家庭支持关系。
四、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开展小欣及父母心理疏导,矫正小欣认知偏差,引导父母改变放纵型及专制型教育方式,改善亲子关系,做好孩子的安全员。
2、五社联动,为小欣创造社会融入计划,共同为其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使案主持续释放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与迷茫,逐渐恢复社交和学习,重新回归到人群,延续社会化进程。
(二)服务阶段
1、建立关系。社工以案主爱好画画为切入点,鼓励陪伴小欣画画,探讨绘画的知识,从而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
2、心理情绪安抚。社工链接有社工工作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介入,采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结合认知行为疗法,从认知层面改变案主错误观念,化解案主与父母的心理矛盾,探讨教育方式,促进案主父母正确认知孩子学业现状及自伤行为,做好孩子安全员工作。
3、延续社会化进程。社工为案主设计开展一些契合兴趣爱好的青少年公益工坊活动,引荐案主到猫咖店当义工,为案主建立朋辈群体圈,学习猫咪照护知识,延续案主社会化进程。
(三)服务过程
1、社工和案主首次见面,送了案主一个毛绒玩具,期望对案主的情绪安抚起到一定作用,并通过赠送礼物建立良好关系。案主拿到礼物还是有一定的情绪波动,表现出一些开心,可是在谈话中,身体和社工有远离倾向,社工向案主自我表述了过来的目的,案主才稍微有部分词语交流,以一问一答形式开展对话。社工看到案主有绘画工具,主动提及一些相关内容,产生共同话题,有了更多语言交流,案主陈述说绘画了有一年多时间了,主要以素描为主,并在社工的提议下,展示了她的绘画工具。之后社工和案主沟通了之前案主妈妈在案主学龄期将其安置在亲戚家的事情,帮助案主还原了案主纠结的重要事件,试图化解案主和父母之间的矛盾。案主听完后,没有说话,可是点头表示了一部分认可。
2、从前期了解的案主有绘画经历,并有一定的兴趣爱好,社工采买了一本绘画本送给案主,案主较为开心的接受了。在社工的建议下,和心理咨询师一起开展了人树房绘画。心理咨询师给出了一些规则,案主在一定时间内,绘制了想象中的人树房。心理咨询师通过一系列引导方式的提问,让案主在绘画上进行补充,案主和心理咨询师有语言上的沟通,并能比较明确的说出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补充更多有生机的细节时候,案主有更多的思考,并且画风逐渐轻松,开朗,随着人物和内容的丰富,案主也有更多的笑容显露出来,内心世界逐渐构建更多强壮正向的内容。大家比较开心的结束了人树房心理咨询与辅导。后续,社工和案主开展更多的谈话方向,发现案主很喜欢猫,并且有意愿走出来,参加社区活动。
3、社工开展迎合案主兴趣的儿童工坊活动,并让案主负责活动签到工作,签到内容有涉及文明兴蓉小程序打卡指导,案主还是能比较顺利完成她负责相关内容,工作过程中,展示出来案主在负责签到工作时候,有一定的责任心,并试图做的更好,与其他参加活动的儿童沟通时候,没有太多热情,稍显局促。社工链接了泛悦广场的一家猫咖店,并带案主去猫咖店做义工,案主学习了一些养猫知识,获得撸猫的快乐时光,对其病情有良好帮助。
五、服务成效
社工根据案主、社区、家庭及学校等方面的反馈,将小欣的生命安全问题、情绪问题、社会化问题定为服务对象的主要需求。通过和家庭成员沟通了小欣的生命安全问题,引导家庭成员作为安全员关注并保证其安全;及时发现小欣因为幼时有被寄养经历,在潜意识留下了创伤,社工分别针对父母和心心进行了心理疏导,化解当年的矛盾,矫正认知偏差,建立家庭支持关系;针对小欣脱离学校,在家休养,社会化进程被打断,社工鼓励并邀请小欣参加社工站开展的儿童活动,建立其与外界的关系;社工为了更好的帮助小欣更好的恢复,链接了猫咖资源,引荐小欣作为义工在猫咖学习猫咪喂养知识,获得撸猫的快乐时光,对其病情有良好帮助。在社工、家庭成员及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小欣的焦虑及抑郁情况得到缓解,病情逐渐稳定,并持续向好。
六、专业反思
1. 小欣与父母改善了亲子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小欣情绪的好转,因此有质量的亲子陪伴可以,合理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2. 小欣出现抑郁状态后,会不断重复一些负性情绪体验,沉溺其中难以逃离,导致产生自伤及自杀观念,此时心理辅导的及时介入,家长的积极配合,能有效帮助其改变错误认知与行为习惯。
3. 在小欣抑郁状态的干预过程中,社工五社联动不断创新积极有效舒缓情绪的活动及工作,帮助其搭建社会支持网络,是非常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