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国乐美育移动式剧场微党课”是乐山师范学院2024年度高校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新时代高校党建研究”专项课题之一。课题由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师赵若希主持,海棠国乐以乐山“海棠香国”为名,根植于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教育传统,以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育人使命,乐团包含:民族管弦乐团、民族室内乐团、筝乐团;于2018年重新组建,多次代表学校在省内外进行演出,得到了一致的好评。乐团自成立以来,注重通过音乐实践推动思政教育,将艺术之美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乐团以红歌和传统经典曲目为纽带,将爱国主义、家国情怀融入音乐排练和演出中,在传承国乐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赵若希将美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创新性地提出并实践了“海棠国乐美育式移动剧场”这一教学形式,赋予党课教育新的生命力。此次微党课主题为“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样子,我们的未来”,以音乐为媒介,通过《盛世国乐》的演绎深刻探讨如何在新时代实现文化自信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我们的时代:在音乐中感悟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这一背景下,赵若希通过民乐合奏《盛世国乐》,以“移动式剧场”这一独特形式,为党课注入了全新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本次微党课的场地不拘于传统课堂,而是选择在绿草如茵的户外草坪上展开。开放的环境让音乐与自然融为一体,同时拉近了人与艺术的距离。绿色象征活力与希望,这样的场景与美育“以美育人、向美而行”的内涵相契合。通过《盛世国乐》的演绎,党课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还展望了文化创新的未来,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盛世国乐》由孙金阳与曾威创作,通过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演绎唐朝盛世的辉煌,同时展现了现代中国的文化复兴。这一作品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致敬,也凸显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历史价值,更在于如何通过创新将它融入现代社会。
我们的样子:用音乐讲述民族故事
新时代赋予青年党员传承和创新文化的使命。赵若希表示,“我们的样子,就是美育的践行者、文化的传播者。”正是怀揣着这样的信念,“海棠国乐美育移动式剧场微党课”应运而生。这一项目通过将民乐与思政教育结合,深入乡村、校园和社区,用音乐讲述民族故事,用旋律传递文化自信。
通过对音乐结构的解析,微党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从革命到建设,从探索到辉煌的奋斗历程。《盛世国乐》的引子旋律悠扬,如同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积淀;行板部分节奏加快,象征党的领导下国家的蓬勃发展;快板部分则充满张力,象征着党的事业和文化传承的未来方向。同过这场音乐微党课,不仅让师生们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他们在音乐的氛围中更深刻地理解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
我们的未来:用艺术构筑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这一进程中,美育发挥着独特作用。美育不仅培养艺术素养,更塑造人格与精神气质,是新时代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赵若希通过此次微党课实践验证了美育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的深远意义。通过民族音乐讲述民族的故事,用艺术激发青年党员的责任感,微党课成为传递文化自信的强大载体。
此次微党课是课题研究成果的重要实践样本之一。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以户外草坪为舞台,将音乐、美育和思政教育融合,以生动、易懂的语言和表演形式呈现党课内容。这种形式不仅贴近实际生活,更彰显了美育的多样化与创新性,特别适合新时代青年接受思政教育的特点。“海棠国乐美育式移动剧场”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它旨在通过音乐讲述民族故事,以艺术形式传播文化自信,让党课突破固定场地的限制,真正实现“因地制宜、随需而动”。这种灵活而富有感染力的形式,让音乐、美育与思想教育在不同场景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也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音乐是我们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美育则是构筑文化自信的基石。”在未来的实践中,“海棠美育式移动剧场”将带着党的精神与文化自信的旋律,走向更多的校园与社区,用艺术启迪心灵,用音乐传承信仰,共同谱写更加美好的时代篇章。